4500年前,那些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,是沿着长江溯江而上,还是从岷江上游翻山越岭而来?在考古界,一直难有定论。在成都平原西南角,高山古城古蜀先民遗存的发现,让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了转机。
3月15日,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,在高山古城1600平方米的发掘区,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15座、人祭坑1座、灰沟16条、灰坑168座,同时出土了丰富的陶器、石器、骨器、木构件、动物骨骼、植物种子等遗存。到目前为止,众多遗存中,考古人员清理出了116具人骨,这些成都平原最早的人骨,保存完好,在后续的人骨鉴定中,或将使得古蜀人来源这一问题迎刃而解。
高山古城位于成都市大邑县,成都文物考古人员在2003年对盐店古城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时,就发现了这里。2012年,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了“斜江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”,高山古城遗址为这个项目的重点调查区域。目前,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了1600平方米,大量保存完好的人骨成了此次发掘的重要文物。
“在成都平原的酸性土壤中,人骨能够保存下来还是非常不易。”高山古城发掘现场负责人刘祥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,这些遗存之所以得以保存,是因为遗址东西部水位高,遗存浸泡在水中一直处于饱水状态,最终得以保存。
在清理过程中,考古人员发现,116具人骨距今已有4000到4500年,以自然死亡为主。“这是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人骨资料。” 刘祥宇介绍称,这些遗存是了解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居民最直接的资料,也是解开古蜀人来源问题的重要线索。
在众多人骨中,十余个个体被拔除了上颌侧门齿。刘祥宇推测,这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的最早的拔牙现象,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拔牙现象的人群中,地理位置最偏西的。“我们推测,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习俗,类似一种成人礼。” 刘祥宇解释称,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发现,新石器时代的拔牙习俗流行于海岱地区,特别是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大量流行。
在龙山早中期的长江中游地区,房县七里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墓葬中,也发现了多例拔牙人骨个体。高山古城的这次发现,虽然时代已晚至龙山晚期,但已经是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拔牙现象。“这也对我们研究宝墩文化人群的来源有帮助。” 刘祥宇称,到了商周时期,云南一带也有了拔牙的习俗,这些发现,对当时人口的迁徙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研究资料。在后续的工作中,文物考古人员也将对人骨进行鉴定,这也或将解开古蜀人来源之谜。
研究古蜀先民来源的另一个“法宝”,就是对发掘区陶器进行清理。刘祥宇已经拼接出了上百个造型各异的陶器,这些陶器既有西北文化因素,也有长江中游的“同款”。“高山文化一期的陶器有更多的西北文化因素,但高山文化三期的这些器具,又是西北所没有的,具有长江中游文化因素,在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遗址中可找到相近器物。” 刘祥宇拿出一个敞口尊介绍说,还有一部分在西北和长江中游都找不到相似的“款式”,具有原创色彩。
其中一个陶器,通体椭圆,底部有1个小孔,和其他炊具、盛具明显不同,刘祥宇也猜测,这在当时可能属于一种澄滤器,这种风格和造型也应该是当地所特有的。
据他介绍,从目前的测验结果看,高山一期遗存在成都平原出现的时间,仍属龙山晚期偏早阶段,陶器、石器制作均较精致,应该并非成都平原原生文化,而是从其他地区迁移而来。
“这个发现,使我们对成都平原史前史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,说明宝墩文化一期即有人群居住的巨大城址,如宝墩古城、高山古城、盐店古城等并非凭空出现的,高山一期遗存的居民,在此之前已经在成都平原进行了多年的生产、生活活动,为城址的出现提供了基础。”他告诉记者,丰富的层位关系和大量能较为全面反映陶器信息的陶器标本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宝墩文化一期不同时段之间陶器的差异,并可能将这个阶段的分期进一步精细化。
高山古城的发掘工作,让考古人员获取了重要资料,这不仅对考古学研究有重要意义,也是重建成都城市史非常重要的一环。目前高山古城的动物、植物、人骨、陶器、石器的相关检测工作仍在进行中。(记者 宦小淮 航拍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)
评论(0)